“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激活民营经济信心,堪比10万亿刺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本次延续政治局会议部署,直面问题,力度空前。
释放十大信号:
第一,直面“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未来面临外部不确定性,仍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明确“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重磅政策纷纷出台,后期加强落地落实,放松前置条件,让企业和民众可感可及,促进经济复苏。
第二,定调2025,政策组合首次搭配“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空前,预计力度为过去十年之最。GDP增长目标5%左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强调“五个统筹”,考验政策智慧。
第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上次如此提法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预计财政赤字率突破4%,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快化债进程,启动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次如此提法在2008-2010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明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要下雨了,推动物价合理回升。创新金融工具,稳定金融市场工具有望出台。
第五,全方位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提前,成为明年的头号重点任务。
第六,科技创新:强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七,稳住房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第八,稳住股市:“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重点是培育投资生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第九,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激活民营经济信心,堪比10万亿刺激。预计2025年将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和营商环境改善。
第十,区域和人口:“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我们此前一直呼吁的大规模刺激计划,重磅登场,财政货币政策加力加量,全力以赴拼经济。建言的大规模住房银行收储正在变成现实。扩大内需、稳住楼市股市、保护民营经济信心等重磅政策纷纷出台,后期加强落地落实,放松前置条件,让企业和民众可感可及,促进经济复苏。加油!中国经济!
定调2025年: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会议直面经济内需不足的特征,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随着9月26日以来大规模刺激政策持续出台,消费、房地产销售、出口等数据均边际好转,仍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会议定调2025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重点在“进”,GDP增长目标预计5%左右。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首次搭配“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空前,预计力度为过去十年之最。
近期重磅政策纷纷出台,后期加强落地落实,放松前置条件,让企业和民众可感可及,促进经济复苏。
明年工作重点在扩大内需、发展新质生产力、提振民营经济和防范风险。“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延续9月以来的扩张性总基调,2025年以财政扩张、货币宽松、活跃楼市股市等为代表的政策力度有望加码。
强调注重政策质量、效益和合力。“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强调“五个统筹”,考验政策智慧。“五个统筹”包括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供给与总需求、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当前经济内外部形势复杂,需要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加码,同时不遗余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潜力大,如果全力拼经济,前景光明。
更积极的财政政策:
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
会议强调“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上次如此提法在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
明确提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赤字率有望提升至4%以上。2023年、2024年预期目标赤字率均为3%,但2023年窄口径赤字率实际已达到4.59%。赤字率预期目标不应成为提振经济政策的枷锁,赤字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实际提高1.3万亿的财政赤字规模,相对于近几年每年1万亿元特别国债等举措来说,绝对规模的变化并不大,但有助于提高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提效能。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慎管理,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保民生。“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三是可持续。建立财政支持机制,确保关键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有序、可持续。四是强监管。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各级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有足够的财政支持,避免因地方财政短缺导致基层公共服务的滞后。
地方化债路线图已明确,有利于修复企业现金流,改善营商环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11月8日,财政部公布十万亿元化债方案,可大幅减轻地方政府化债压力。自化债方案发布以来,多地披露专项债发行计划,新一轮债务置换迅速启动,通过释放原本用于偿债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对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增长和结构升级。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时隔14年再用“适度宽松表述”。会议提出使社会融资规模、M2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当前物价仍低迷,而一般将2%视为温和通胀预期水平,若推升物价合理回归,持续发力,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9月24日,央行全面降准50BP,释放万亿流动性,降息政策利率20BP,释放稳增长信号。潘功胜行长多次表态年末仍可能有25-50BP降准。预计明年更大力度降息降准,坚持支持性立场。可能降准降息2-3次,累计调降政策利率50BP左右,累计降准200BP左右。
关注汇率稳定仍是政策重要目标。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人民币汇率空间打开。会议强调“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坚持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表明不会进行竞争性贬值态度,未来汇率空间打开,但也不会急涨急跌。
“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今年2月,汇金在市场低迷时入市,助力股市回稳,类平准基金工具有效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目前《金融稳定法》草案已过二审,潘功胜行长明确表示平准基金“在研究”。后续或正式推出平准基金和其他创新工具维护金融稳定。立法推动建设正式的平准基金仍有必要,将更有效提振市场预期,护航资本市场。
全方位扩大内需: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2024年1-10月,中国消费整体偏弱;疫后服务消费热度回归常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一线城市消费弱于二三线城市;必需消费品小幅增长,可选消费品低迷。根本原因在于居民可支配增速收入放缓,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财富效应下降,消费能力受限;消费信心不足。
2024年,外部环境严峻,扩内需成为共识。具体扩内需的措施有:
一是延续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鼓励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政策促进了耐用品消费,9月和10月汽车、家电等消费增速回暖。今年中央划拨15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特别国债,预计明年促消费中央补贴金额或在3000亿以上。
二是,稳住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发挥财富效应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三是,加大对重点群体和领域的支持:一是中低收入群体;二是完善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加强生育支持,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
四是,根本在于改善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预期和信心,尤其要发挥服务业对就业的强吸纳作用。10月,16-24岁劳动力(不含在校生)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仍有17.1%;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在低位。
投资方面,2024年中央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地方基建投资主导的公共设施管理业和道路运输业偏弱。主因地方财政紧张、化债拖累基建投资,而中央主导的水利、航空、铁路投资增速较高,2024年农林水利事务支出高增可作为佐证,前10月农林水事务增速累计同比10.4%,高于公共财政支出7.7个百分点。
预计2025年制造业投资和中央基建投资依旧是经济的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投资收益,扩大有效投资。投资领域上,更多用于“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投资优化上,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扩大专项债范围,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
针对今年地方专项债前期发行不畅的问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审核自主权试点或将推开,拟落地浙江、山东等12个省份,待正式文件下发后进入实操。数据显示,2025年北京、广东、四川、湖南、河南等省市均有较大规模公路建设计划;新基建投资方面,投向水利、5G网络、数据中心等。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壮大耐心资本”,“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定义作出系统性阐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计划对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实施配套的市场改革。
特朗普2.0预计将提高贸易壁垒,加速“卡脖子”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打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自主科技创新,靠科技创新培育经济新动能。12月5日,财政部就《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拟给予本国产品相对于非本国产品20%的价格评审优惠,加速国产替代。
2025年,以未来产业和卡脖子相关产业为重点领域,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同时注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科技产业政策可能涉及以下领域:1)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具备战略性、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包括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2)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鼓励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的高度协同。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联合体的建设以及科技成果将更快市场化,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和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3)优化科技政策环境。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全国统一技术市场等措施,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同时,注重优化监管政策,以包容审慎的原则促进新技术的实验与应用,激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4)打造多元化支持体系。2025年或将设立专项基金,吸引长期资本和战略投资用于硬科技项目。此外,激励地方政府建设更多高新技术园区和未来产业示范区,促进区域产业特色化集聚。5)培育新型企业和技术生态。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政策将着力打造多层次企业创新梯队,支持企业进行内部创业和外部投资孵化。
房地产:
止跌回稳,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会议提到,“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
“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改造范围限制在“超大特大城市”,主要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参与城市数量有限,且项目周期长、以稳为主。
“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通过大规模住房银行收储库存商品房,用于租赁房和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救助房企、改善地方财政和防止烂尾楼风险,一举多得,资金规模要大、期限要长、利率要低,才能落地见效。
“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新模式包括租购并举、保障房、支持改善需求、限购放松、构建房企经营新模式、房地产税和人地挂钩等。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明年或有放宽限购、住房银行收储等更多新政策出台。9月下旬政治局会议定调地产“止跌回稳”,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建立动态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机制,多地放松限购、限售、限价、信贷,降低税费,允许专项债购买土地和存量房储。国庆后,一二线楼市销量改善。
我们总的判断:目前楼市量起价稳,源于在政策组合拳下前期受创信心有所恢复,但考虑到主要城市库存依旧高、居民购买力及信心不足、政策效果递减效应,楼市政策要需要加码,市场总体呈现我们之前判断的大分化格局。
短期看,三招可救地产:1)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2)全面取消限购,回归市场化,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一线城市可以从放开郊区和大户型开始;3)降息,包括降低二套房存量房贷利率,通过降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此外,还可以考虑完善多孩家庭购房支持政策。
2025年,将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需求端激发购房者热情,可能继续放宽一线城市限购、推出针对首套房或改善型住房的财政补贴政策等;供给端改善资源配置,对于闲置或库存较多的地区,减少供地,加快旧房改造或以租代售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住房保障银行收储,资金规模要大、利率要低、期限要长;对供需两方提供金融支持,首套房贷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房企的融资支持,对按政策要求发放白名单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免责,同时针对困境房企实施专项债务化解方案等。
经济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深化,促进民营经济
会议提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从国际经验看,过去各国从不同层面,采用不同方法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是从产权制度改革和强化竞争推动生产效率改革两个方向推进。当前国企效率较过去已大幅提升,然而总体仍与民营经济有差距,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迫在眉睫。
激活民营经济信心,堪比10万亿刺激。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贡献了“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制度经济学表明,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预计2025年将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和营商环境改善。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10月10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限制人身自由、异地执法、干预经济纠纷、异常罚没收入、拖欠账款等,改善营商环境。
稳住股市:
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会议提到,要“稳住股市”,“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股市繁荣有助于促进消费和科技创新,要扩大居民消费离不开稳楼市稳股市。资本市场预计是明年工作重点之一。今年九月底,国务院送出资本市场“大礼包”,平准基金正在酝酿,创设创新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繁荣发展。汇金中长期入市,托底股市;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支持并购重组,优化投资环境。
具体来看,明年可能继续在以下方面发力维稳股市:1)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投资市场生态。通过完善注册制、提升市场透明度、严格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增强投资者信心。2)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上市,特别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绿色产业领域;强化信息披露与治理,通过监管要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3)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鼓励险资、社保基金、外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引导上市公司回购。4)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能,支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支持消费与科技产业融合,推动科技赋能消费,鼓励相关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展新消费模式如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等。
区域和人口:
城乡融合发展,制定促进生育政策
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会议提到,“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不仅意味着城市向农村输出发展,也包括了激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2025年,中国的县域将被进一步赋能,乡村新型基础设施试点推广,都市圈农村反向融合。
“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明显,生育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如三胎放开后,我国各地积极健全生育配套服务,从生育补贴、生育保险、个税减免、延长育儿假、提供托育服务、住房优先保障等方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人口有望长期健康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