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动能正持续成长壮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8%,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呈现。2024年中央企业全年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完成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超40%;全年中央企业战新产业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4.2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资本、产业、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要素资源,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问题。新时代新阶段要转变工业时代“单打独斗”“赢者通吃”的企业发展方式,探索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加大战新产业基础共性环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关键环节高端领域、服务保障民生领域布局力度,重点填补其他所有制资本不想投不愿投的薄利环节,加强与转制院所、高校合作,联合地方国企、优势民企、外资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共同助推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布局存在不均衡问题
我们研究发现,中央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布局较多,各板块发展不均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电子、中国电科、航空工业、中国信科、航天科工、国家电网等,集中布局在下一代通信及互联网服务、核心基础设备制造等领域。其中,三家电信运营商、中国信科主导制定了5G核心网络架构等重要国际标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建成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网速最快的5G独立组网(SA)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中央企业超过七成的5G网络设备采购自华为、中兴等民营企业,有力支撑了5G国产芯片和设备发展。航天科工等中央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涵盖研发、生产、服务、物流等环节,并逐步由企业内部平台向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中国电子所属华大九天是中国大陆唯一布局全流程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的软件企业,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部分EDA工具可支持目前最先进的7纳米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相关软件产品为中芯国际、华为海思半导体等数十家国内集成电路公司采用。总体上信息技术产业的底层架构、基础软件、通用芯片等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所掌控,我国中央处理器芯片、基础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产品仍严重受制于人。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航空工业、中国中车集团、中国电子、中国航发、中交集团等,集中布局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等领域。其中,中央企业在航天和军用航空方面具有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影响力,航空工业第四代战斗机等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跑。中国中车集团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占有率达1/3,超过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企业先进轨道交通业务总和,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中央企业在海工装备的总体设计、总装建造上有一定优势,中船集团设计承建的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填补了我国特大型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空白,中交集团集装箱起重机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近80%。总体上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精度加工环节的工作母机等基本依赖进口,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工程机械用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相比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中国有色集团、中铝集团、鞍钢、中国石化、中国建材等,集中布局在高品质、高纯度、特种功能材料等领域。其中,中国有色集团主要布局高纯金属制造项下阴极铜产品、稀有金属材料制造等。中铝集团的高强高导铜合金、高纯无氧铜、海工耐蚀管路材料、高性能镁合金等取得突破。鞍钢自主研制的转向架用钢为“复兴号”动车组独家供货,宇航级钒铝合金填补国内空白。中国石化高密度聚乙烯燃气管材料、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等具备国际竞争力,功能EVA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国内领先水平。中国建材所属北新建材是全球最大的绿色石膏板生产制造企业。此外,中国钢研的高温合金材料有力支撑了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有研集团突破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用4N级高纯稀土金属制备技术,为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及产业国际领先做出了贡献。但飞机用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特种钢管、半导体硅片、光刻胶等仍主要被美日发达国家控制。
生物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国药集团、中国化工、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华润集团等,集中布局在医药、生化制品研制、优良育种等领域。其中,国药集团所属天坛生物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血液制品公司;所属中国生物灭活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中粮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生物燃料乙醇企业。国家电网主要布局生物质能发电业务。华润集团所属三九医药的“999”等产品具有很强品牌影响力。但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严重依赖进口、短板突出,全球排名前20的医疗器械企业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国内70%的医疗器械高端市场被西门子、美国通用等外资企业占据,“人工肺”(ECOM)等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东风公司、兵器装备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一汽、国家电网等,集中布局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其中,东风公司、兵器装备集团、中国一汽等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国家电网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业务。中国中车集团新能源商用车业务规模进入国内行业前五,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订单批量增长,汽车IGBT批量应用。但中央企业相关自研产品关键性能存在代差,高级别自动驾驶控制器、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等高度依赖进口,在研发、制造、资本运作等方面与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差距较大,自主品牌影响力仍不足。总体上中央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既面临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和国内市场主体规模扩张双重挤压,又面临产业跨界融合多元、技术路线多样、系统集成复杂等困难挑战。
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中核集团、中广核、中国电建、国家电网、中国三峡集团等,集中布局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及特高压智能电网等领域。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华龙一号、CAP1400等第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实现了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电网企业在特高压输变电领域全球领先,智能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三峡集团积极布局全球领先的欧洲海上风电市场,是首家控股境外已投运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国企业。但中央企业主要布局在新能源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中国节能、航天科技、中国三峡集团等,集中布局在相关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其中,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依托主业,逐渐向建筑节能、固废及污水处理等领域延伸。中国节能是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工业节能、污染物处理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航天科技利用航天优势技术,重点研制煤气化、烟气治理、分布式能源等产品。中国三峡集团截至2023年底,累计签约长江大保护项目投资规模22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1100亿元。
数字创意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是华侨城集团、兵器装备集团、华录集团,集中布局在文化产业、数字信息等领域。其中,华侨城集团主要布局彩电制造及高科技游乐设施及配套影视文化内容的规划、设计及生产。兵器装备集团的潜望式手机棱镜、蓝玻璃组立件、光波导元件等主要应用于数字创意重点产品如智能手机、虚拟现实头戴显示设备等。华录集团是国内唯一拥有光存储全产业链的企业。但是总体上数字创意产业中央企业布局较少、占比较低。
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我们研究发现,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仍不足。综合分析资本、产业、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要素资源,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发展当前面临问题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如下:
对国有资本布局缺乏系统规划,投入总量不足、过于分散、缺乏持续性。战新产业国有资本布局缺乏系统规划,产业链“低端混战、高端失守”和区域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近几年中央企业战新产业投资虽有所增长,但是从国家层面看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以集成电路为例,我国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重点投向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领域,五年累计投入1387亿元,仅相当于三星半导体一年的投入(2024年三星半导体设备计划投资 27 万亿韩元,当前约合 1422.9亿元人民币)。此外,“撒芝麻盐”式的投入方式,过于分散、缺乏持续性。
产业基础能力总体较为薄弱,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安全性、先进性亟待优化升级。战新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基础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基础薄弱、受制于人。如半导体硅片、光刻胶是生产芯片的关键材料,中芯国际、台积电等芯片生产巨头外购光刻机只允许使用限定的半导体硅片和光刻胶,长期以来已形成了稳定的配套供货来源。虽然有研集团已有自主研制的12英寸半导体硅片,北京科华、苏州瑞红等民营企业已具备研制光刻胶的能力,但由于规模生产能力不足、大批量应用不够、性能无法提升,竞争力不强。
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我国战新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仍以跟随式为主,基础研究、原创研究、前瞻研究明显不足,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储备不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集成应用之间互动关系不紧密,尚未形成有序衔接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链。以光刻机为例,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是90纳米前道光刻机(未实现商业化应用),与全球顶尖光刻机厂家荷兰阿斯麦(ASML)公司研制商用的7纳米级紫外(EUV)光刻机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核心人才难留住,顶尖人才引不来,人才结构待优化。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对技术、应用和市场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深厚技术实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据企业反映,近年来很多国有企业吸引人才已不具备竞争力,国有企业核心人才留不住,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目前的人才队伍与产业转型升级、核心能力建设的需求尚有差距,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有待逐步建立健全。由于国资国企改革仍然处于推进之中,当前的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适应战新产业的发展,人才政策、薪酬设计、激励约束、容错机制等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的创新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以业绩和目标为导向的战略闭环尚未真正建成,职业经理人、中长期激励和核心骨干团队的选择和培育等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需进一步推进、落实落地。
建议加强统筹分层分类推动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分层分类助推中央企业战新产业发展。
统筹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国有经济助推战新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协同发展,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企业主责主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战新产业基础研究,实现颠覆性引领性创新成果重大突破。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积极参与区域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更多战新产业项目高质量落地。
巩固加强中央企业具有产业基础优势的长板领域,联合优势企业协同培育基础薄弱的短板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要进一步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对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等产业,中央企业基础较弱、优势不突出,要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布局情况,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优势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落地。在业绩考核、薪酬激励、资本预算等方面给予科技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支持,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积极性。
加大中央企业在战新产业基础共性环节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关键环节、高端领域布局力度,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充分用好中央转制院所企业几十年来积累形成的服务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独特优势,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服务战新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关键环节、高端领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远程医疗、物流大数据等新型数字化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
加大中央企业在服务保障民生领域战新产业布局力度,重点填补其他所有制资本不想投不愿投的薄利环节,保障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快补齐医药医疗产业短板,突破关键瓶颈,提升高性能医疗设备、核心部件以及药品、疫苗研发生产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援助,助力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发展方式,探索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构建有利于战新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转变工业时代“单打独斗”“赢者通吃”的企业发展方式,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更有益于新阶段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平台型网络型新央企,打破企业界限、共享要素资源、实现颠覆创新、做大“蛋糕”盘子。推进专业化整合,整合资金、产业、数据等优势资源,集中持续支持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