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国创智库内刊编辑部 吴锐
正文1841字,读完约需5分钟。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月24日,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方面的主体地位。
要让企业在科技研发上实现不断突破,少不了政策的辅助。《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指出,要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至今,日本有三位科学家是以企业研究员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他们分别是获得化学奖的岛津制作所研究员田中耕一;获得物理奖的前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研究员中村修二;以及获得化学奖的旭化成研究员吉野彰。
诺奖获得者 田中耕一
企业做基础研究,能有这样的成绩很难得。可以说,企业研发对日本的科技进步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腾飞,日本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越来越大,骨干企业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中央研究所。
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研究所在科研领域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大学和官方研究机构。当时日本政府承担的产业界科技创新的研究经费占总费用的27.5%,而日本企业则负担了64.9%的费用。日本企业研究所的研究员数量达到了大学研究员的两倍。
虽然日本骨干企业的研发实力很强,但日本政府很清楚,企业如果只是单打独斗,是很难和美国这样的科技强国较量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必须让日本各行业中的企业形成合力。
我们中国人总说“同行是冤家”,企业要联手,政府的作用少不了。竞争关系的同行企业连手攻克难关,这在日本企业历史中屡见不鲜。这其中日本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美国现在正在联合日本、荷兰,以限制对中国高端光刻机的出口。在光刻机领域,除了荷兰的阿斯麦,实力最强的企业就当属日本的尼康和佳能。
佳能公司生产的光刻机
日本半导体领域的崛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以IBM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已远远超越日本,用当时日本人自己的话说,“日本落后美国10年”。
当时日本政府很清楚,任何一家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实力,都远远不能和IBM相提并论。
为了缩小技术差距,当时日本通商产业省牵头,将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日本电气五大公司整合在一起,并联合政府下属的电气技术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组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研发总投资达到720亿日元。
几家骨干巨头各自发挥专长,派科研人员参与联合研发。4年时间里,这个超级组合创造了1210件专利。
团结就是力量不可小觑,经过这样的一番努力,进入80年代,日本光刻机设备主要依赖从美国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扭转,日本半导体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半壁江山。
诺奖获得者 吉野彰
可以说,没有日本政府的从中组织、协调,日本的这些科技巨头是很难合力做成这样的大项目的。
类似这样的合作,不仅出现在日本骨干企业之间,在中小企业间更为普遍。
中小企业的经济体量不及大企业,所以研究项目需要较大投资时,联合开发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当然这当中同样少不了日本政府从中调节、引导。
日本政府在 1972 年成立了“中小企业委员会”,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中小企业间进行合作研发活动。2005年,日本政府还出台了《新连携支援制度》,以财政补贴和低息贷款的方式来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合作。
要申请“新连携”项目,必须有两家以上中小企业,而且各家企业在技术上必须存在互补性,所申请的科技攻关项目还必须具备商业前景。
项目经日本战略事务局审核通过后,不仅能得到政府补贴和低息贷款的支持,战略事务局还会调配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帮助企业推进研发。
新连携支援制度推出仅两年,就有300多企业科研项目得到帮扶。该制度帮助日本实现了大量科技专利。
比如日本的紫园公司和高慧公司,它们分别拥有蓄电池活化液和蓄电池改良制造的专利技术。在新连携政策的支持下,它们同名古屋工业大学一起合作,开发出了把废弃的铅蓄电池转化为再生蓄电池的新技术。两家公司共享该技术,共同在该领域具备了竞争优势。
我国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到,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推动企业创新,政府需要扮演好自身在市场中的角色,在恰当的地方发力,做好“中间人”、“好帮手”的角色。在这方面,日本政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编辑:吴锐
审核:杨沛然
声明:国创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