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扩大高质量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抓手之一,在扩大投资需求、提升产业链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会期间,多位国资国企代表委员透露了重大项目的最新投资、建设计划,或着眼未来提出相关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新能源配储能
加快推进能源重大项目建设,是稳住经济大盘、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举措。2022年,我国新增新能源装机1.25亿千瓦,连续3年突破1亿千瓦。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中国华能宣布今年计划开工新能源项目3000万千瓦以上,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温枢刚建议,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配储能,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同时,要加快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储能设施准入标准,确保安全可靠。要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明确储能市场定位,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全国政协委员,国投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付刚峰: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付刚峰表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结构优化、构筑美好生活、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通过“直投+基金”的方式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国家级基金的引领作用,引导和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表示,下一步,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清洁能源、民生健康、产业金融等领域,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用,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核心,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加大投资,助力产业链自主可控,推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国政协委员,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抓住对外合作新机遇,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不仅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也为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了“中国力量”。目前,中交集团在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投资项目超过3000个,修建公路铁路里程超过18000公里,打造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柬埔寨金港高速、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标志性项目,一系列“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为全球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王彤宙表示,要找准“一带一路”升级实施路径,不仅要积极推动理念升级、模式升级,更要推动绿色升级、安全升级,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一是从“硬联通”为主向“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并举升级,从“重当前”向“利长远”升级。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融入当地经济社会,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惠民工程,与所在国人民、企业共享成果。二是推动模式升级。从单一项目向多个项目群联动升级,从施工建设为主向一体化实施升级,从点状参与向区域规划牵引一揽子实施升级。三是推动绿色升级。绿色低碳是发展大趋势,也是基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加速推进境外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助力基础设施全产业链绿色升级,加强工程建造和运营维护阶段设施设备的绿色集约利用,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升级。四是推动安全升级。要锻造合规经营长效机制,有效应对国际化经营环境的新挑战。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离不开相关支撑政策。王彤宙建议,企业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坚持互利共赢,主动深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国际化经营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重点央企,鼓励支持开展海外业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助其在补齐业务断点、打通“双循环”堵点、推动产能输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此外,应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议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优化跨境人民币汇款路径和审批政策,畅通跨境人民币直接支付渠道,降低货币兑换产生的手续费;加大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广力度,探索建立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探索建立境外非美元结算系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新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引导更多资本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中国国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创新驱动力。“中国国新始终把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开展国有资本运营的重要突出位置,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不断加大支持国资央企科技创新的力度。”周渝波介绍,公司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近270个、金额近2900亿元,实现9个子领域全覆盖。投资30多个隐形冠军项目、金额超120亿元,支持培育了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基金投资已成为中国国新发掘创新潜力、撬动创新能力的关键支点。截至2022年底,国新基金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10多个、金额近980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78%。其中,投资原创技术策源地项目超40个、金额超65亿元,投资现代产业链链长项目超30个、金额近170亿元。此外,中国国新还专门设立科改基金,聚焦投资“科改示范企业”及其子企业,助力国有科技型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新正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圈。周渝波表示,中国国新积极发挥资本纽带作用,通过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加强投后赋能,推动被投企业在新能源电池等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合作,强化科技、产业、资本等方面资源的对接融合,支持央企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同时,实施“央企上市公司插旗行动”,以重点项目为支点开展产业链央企深度协同赋能,布局25个央企上市公司策源地创新领域、覆盖率近90%。“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引导更多资本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支持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周渝波表示,将通过基金投资、金融服务等运营业务的开展,打通资本、产业、科技资源的循环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努力提升自身运营效率效益,全力以赴为支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作出贡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志宏:更大力度落实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交通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在过去5年工作回顾中指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3.6万公里增加到17.7万公里。作为浙江综合交通投资建设的主平台主力军主阵地,过去5年,浙江交通集团大力落实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交通项目,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729.34亿元,约占浙江同期综合交通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有效发挥了扩大有效投资的作用。俞志宏表示,今年,浙江交通集团计划完成投资829亿元以上。主导在建和新开工交通项目总数将达27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4124亿元。其中,高速公路项目21个,新建和改扩建里程达896公里;铁路及轨道交通项目6个,建设里程达491公里。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创历史新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5000亿元的目标,在交通强国建设中贡献力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立书:扩大重大工程投资建设,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肖立书介绍,中国振华作为近60年历史的三线企业,正围绕“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落实新国发2号文中“支持布局建设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和贵州“新型工业化”部署。“十四五”期间,振华预计投资150亿元,大力实施电子元器件产业升级、锂离子正极材料、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线等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链,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保障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同时,振华结合贵州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主动作为,累计投资20亿元在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实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项目,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达产。项目累计带动当地上千人就业。”肖立书说,接下来振华拟再投资数十亿元,加快在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项目建设新增产能,不断深化辐射带动、扩大就业内需,预计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人员上千人,切实打造“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地企同频发展”协同生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构建地月空间基础设施,抢占先机领跑产业市场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地月空间已成为人类活动空间的新疆域和新的空间制高点。地月空间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独特的环境资源等,其开发利用将极大地促进国计民生,未来可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同时,地月空间是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最佳标本”,有望牵引和催生科技创新产出,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新引擎。杨孟飞认为,地月空间开发利用已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资源开发利用、太空服务等地月空间产业正在萌发,要实现有关目标,必须构建地月空间基础设施。“我们已经具备建设地月空间基础设施的能力,当前正是空间基础设施向地月空间扩展的关键时机。”杨孟飞指出,我国探月工程、高分工程、北斗工程和空间站工程已圆满完成,为我国后续大规模地月空间探索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管理、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杨孟飞认为,在未来10年内,地月空间的航天活动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我国即将面临地月空间发展新格局,提早部署、统筹规划、把握先机,及早布局地月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已经日益紧迫、刻不容缓。“目前,美、欧、日均已提出了地月空间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但尚未进入在轨建设阶段。对我国而言,当前正是抢占先机、领跑地月空间产业市场的关键机遇期,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杨孟飞表示,在产业市场方面,我国正处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关键时机。就加速推进我国地月空间航天产业发展,杨孟飞提出建议,要抓住机遇,尽快开展地月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并加快实施系统建设,为地月空间发展提供基础性、通用性的通信、导航、监测等服务,牵引空间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助推地月空间经济,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打造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平台,共享共建,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彰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地月空间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王小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产能将迈上新台阶
“2023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王小军表示,长征二号F火箭和长征七号火箭将执行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模式发射任务,两型火箭将成为“太空之家”的“专属班列”。“今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计划安排60余次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次数将突破500次。”王小军介绍,随着近几年中国航天发射任务密度持续走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百次发射所用时间逐步缩短,这不仅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而且反映出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近几年新一代运载火箭全面进入应用性发射阶段,比例逐年上升。未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将围绕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开展专项工作,使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产能迈上新台阶。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加快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与攻关机制,鼓励以国资央企等领军企业为重要主体,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此次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带来了《关于支持加快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议》。他表示,这有利于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用高度协同;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生产力与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陈卫国介绍,加快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是加快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可以更广泛地凝聚各方创新主体的合力,实现政策引导、创新供给、成果应用的高度匹配,破解当前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科技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二是科技协同创新主体动能有待提升。三是科技协同创新示范效应有待加强。为此,陈卫国建议:一是加强支持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的顶层设计;二是激发产业创新联合体相关主体的内生动能;三是强化产业创新联合体示范引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堆技术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积极抢占聚变能研发制高点,让科幻变为现实
今年年初《流浪地球2》上映,中核集团发文:“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迅速火遍全网,网友表示,这是科技与科幻的双向奔赴,是梦幻联动。作为我国核能发展“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大力开展可控核聚变技术攻关已作为低碳前沿技术纳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段旭如表示,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核聚变技术研究已从跟跑大步跨越到并跑,部分技术甚至实现领跑,2022年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国内等离子体运行新纪录。为加快推进聚变能开发进程,早日实现聚变能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他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通过加强政策、资金、平台等稳定支持,一方面持续强化聚变技术研究,力争尽早全面实现技术领跑;另一方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我国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丰富的核工程经验的优势,强化聚变核工程研究,以核聚变领域的专业院所为核心,充分调动核工程单位、业主单位、制造商、监管部门等各方积极参与,逐步完善聚变能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工业体系,借鉴和吸纳核电工程设计、建造、运行、项目管理先进经验,加快解决短板与“卡脖子”问题,加速推进核聚变能开发全面迈入工程技术的研发与验证阶段,积极抢占聚变能研发制高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核工院董事、总经理王明弹: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
王明弹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核电产业发展迎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正处于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跃迁的关键阶段,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已进入收官阶段,为我国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王明弹建议,在我国核电规划中以批量化应用重大专项研发型号为主,并在后续项目审批中优先批准重大专项型号项目。同时,延续现有重大专项形成的国内外科研与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对内优化科研资源统筹布局、对外加大国际合作平台及影响力建设,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新一代核能科技为目标,延续实施核能科技重大专项。2022年2月28日“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成立以来,“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建设取得重要成效,2022年完成11项“国和”系列整机设备国产化攻关,2023年将实现整机设备100%国产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油气工程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洪涛:加大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当下,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传统能源仍担当重要角色。而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较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3月9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富满油田的果勒3C井顺利完钻,以9396米井深刷新了亚洲最深水平井纪录,标志着塔里木油田超深油气钻探能力正式迈入9000米级新阶段,并具备向万米深地进军的条件。近年来,塔里木深层超深层油气田的成功开发,开辟了我国陆上油气田开发的新领域,形成了深层超深层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工程配套技术系列,创出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建设的高水平成果。刘洪涛表示,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之一,油气资源保障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建议加大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油气田开发首席技术专家文绍牧:大力推进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
着眼未来,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将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近日,在第二届“科创会”重大科创项目“双碳”与新能源专场推介会上,西南油气田公司发布了一项重大科技成果“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综合处理技术及成套处理装备”。该技术可突破开采限制,实现页岩气大规模绿色开采。聚焦页岩气勘探开发,文绍牧建议,应当大力推进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鼓励资源地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支持,为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提供气源保障,强化水力发电主体支撑地位,提升“风光”等新能源补充功能,构建多能互补电源结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喻渝:打造高原通途,助力铁路与地方融合发展
近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铁路建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能力上,都可谓突飞猛进,实现了重大突破。这当中,让喻渝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见证了西藏进入电气化铁路时代、复兴号动车组驶上雪域高原。2021年6月25日,拉林铁路建成通车。回望拉林铁路从一张蓝图变为现实,这背后凝结着喻渝和中铁二院拉林铁路勘察设计团队超过10年的努力和付出。“现阶段,我和团队正奋战在世纪性战略工程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喻渝说,“面对这一标志性工程,我们按照‘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总体规划思路,正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建设。建设过程中隧道技术的创新突破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将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中国铁路隧道技术迭代升级。同时,我们还从规划勘察设计角度,充分考量、系统研究该项目的外溢效应,努力实现‘一路通、百路通’,实现铁路与地方融合发展,带动沿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研究员陈江:推动量子产业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
量子科技作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是集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创新链,对吸引高水平人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陈江一直从事量子频标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他到多个单位走访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结合自己在量子技术领域的探索思考,提出关于筹建西部量子科技产业园的提案。“甘肃省有大批量子物理方面的人才,有重离子加速度器国家实验室,还有铯钟、铷钟、原子磁力仪及光学频率梳等量子精密测量设备。”陈江表示,依托甘肃省在量子技术发展方面的资源优势,在西北兰州地区筹建国家级量子科技产业园,可有效牵引和带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就关于筹建西部量子科技产业园,陈江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建立西部量子科技国家产业园,打造以高端重大装备研制、国家创新中心等为核心的顶尖创新平台;二是要支持原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强化成果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三是要设立专项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助推发展;四是要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吸引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