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资讯

时隔30年增设“环境资源界”,有何深意?

发布时间:2023-03-22
来源:本站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立的 “环境资源界”正式亮相。这是继1993年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别后,时隔30年,全国政协再增新界别。

1

“环境资源界”委员如何构成?

从生态环境部部长到多位大学校长、企业界负责人

据了解,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的85名“环境资源界”委员,多名委员为连任,此前分散在其他界别。这些委员的相同之处是,他们均从事环境资源相关行业,或提交过与环境资源相关的提案。这85名委员的背景涵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水务、城市规划、海洋、林业、地质、化学、古生物、建筑、气象、交通、法学等多个领域。

这85名委员中,不乏有环境资源领域的高级别官员,包括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赵英民,还有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现任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的邱启文,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发,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马建华,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叶敏,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等。

85名委员中,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包括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河南大学副校长傅声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吴忠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等。其中,还包括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另外,还有企业界负责人,包括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中国中化董事长李凡荣、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中国稀土集团董事长敖宏等也在其列。


2

增设“环境资源界”有何深意?

新界别的设置是时代之需

界别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界别设置随国家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完善。

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界别设置,增强界别代表性,更好反映各界各方面愿望诉求”。

今年年初,据人民政协网报道,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都增设了“环境资源界”或“资源环境界”。浙江省政协率先迈出界别调整第一步。

2022年12月21日,《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委员规模和界别设置的决定》一文提到,政协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设界别32个,其中就有新增设的“环境资源界”。随后,多地省级政协陆续公布新一届政协委员名单,均增设了“环境资源界”或类似界别。其中,四川省政协增设“资源环境界”,西藏自治区政协将“经济界”调整为“经济和生态界”,河南省政协新增两个界别,除“环境资源界”外,还增设了“致公党界”。

作为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新设的“环境资源界”一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认为,新设“环境资源界”是顺应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展要求的应有之义。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实举措。人口与资源环境始终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以较大篇幅重点提到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全国政协新设“环境资源界”,也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


3

“环境资源界”委员怎么看?

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在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同样是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新设的“环境资源界”的委员。他表示,“环境资源界”的设立有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国家最近一二十年格外重视环境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环境资源工作这样一个新焦点,提到一个相应的高度。所以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童金南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连续多年都在围绕环境资源领域建言献策。张兴赢说,在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环境资源要素大量投入,带来的结果是人类物质财富快速增加的同时,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不可持续。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要实现从量的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特别是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强化环境资源这个大课题的研究。这也是中国当前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一道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