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找到关键的破局点。我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主要的消费国和贸易国,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跨境贸易结算体量,推进商品贸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同步推动底层资产人民币定价,有助于稳步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和定价货币的地位,并通过大宗商品有效带动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向人民币结算的方向转变,提升国际贸易清算份额,为人民币最终成为全球主要的投资与储备货币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由贸易结算带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破局点
长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着眼点一直聚焦于金融端,缺乏实际的场景应用和商业需求驱动。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取得巨大进展,但从全球货币体系的角度,人民币与美元、欧元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贸易结算份额占比不足3%,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体量极不相称。当下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顺应形势,积极作为。
商品作为货币锚,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宗商品因其物理特性和贸易体量,最适合作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切入点。以部分品种为例,中国每年进口大豆约9千万吨,原油约5亿吨,天然气约1亿吨,铁矿石约10亿吨,绝大部分以美元结算计价。如能从贸易端切入,打造以人民币结算为基础的全新贸易形态和产业体系,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的应用场景,同时将带动商流、资金流、货物流以及产业、资本、人才的聚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新生动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我国的实体产业基础决定了从工业原材料、中间品到制成品,以及大量的农产品,有上百万亿级的底层真实现货贸易在流转,是全球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随着物联网、区块链等创新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依托统一市场带来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实体产业落地和迭代新的商业模式变得更加容易,可实现对传统贸易方式的规则性颠覆。中国经济具备特有的梯度纵深,依靠庞大的贸易体量、产业基础和商业业态创新,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支撑。
在资本项渐进开放的大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稳慎考虑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影响。以香港为例,其离岸人民币市场体量长期在万亿左右规模徘徊,全球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约有75%在港进行。如能将人民币的持有使用场景与中国经济每年庞大的真实贸易体量真正关联起来,有效地消化离岸市场的流动性,将有助于实现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的可管可控,从而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在岸与离岸市场的双轮驱动。香港一直是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但缺乏贸易与产业支撑,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临新加坡挑战。深圳毗邻香港,正在建设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通过构建在岸人民币贸易结算枢纽,将激活离岸人民币业务,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深港“在岸+离岸”的协同联动优势,能够推动形成完整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和投融资体系,带动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而构成在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差异化优势。
二、以商品贸易跨境结算为起点,逐步形成境内外人民币循环使用的商业生态
开展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为离岸市场注入人民币流动性,为后续拓展至一般贸易、服务贸易提供路径。跨境进口段率先实现人民币结算,也将成为离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起点,并带来大量的金融衍生服务需求,带动人民币定价资产投融资,最终逐步形成完整的商业生态。
1.商品跨境进口段率先实现人民币结算。当前中资企业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进口通常是经由其在香港等地设立的离岸贸易主体进行。离岸贸易主体一般进行两段式交易,一段在境外采购,另一段卖给境内主体,大多数由境外采购和跨境进口两段美元合同背靠背的形式实现,以美元进行结算计价。考虑到在岸离岸的汇差,比较常见的是在岸汇率较好时,由境内主体进行购汇并支付美元给离岸主体。跨境进口段率先实现人民币结算,贸易货款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支付至离岸账户,将有效拓展CIPS的使用场景,并逐渐降低对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的依赖。
2.激活离岸人民币市场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商品贸易货款通过CIPS系统由境内直接支付至离岸账户,离岸贸易主体将收到人民币货款,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境外采购段以美元结算的情况下,离岸贸易主体需支付美元给境外交易对手,在离岸市场进行汇兑。同时由于离岸贸易主体实际承担了汇率风险,也将激发其在离岸市场开展风险管理的需求,进一步活跃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巩固其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
3.在境外匹配更多接受人民币的交易对手方。由于跨境进口人民币合同与境外采购美元合同的差异,离岸贸易主体承接了原本国内公司的汇率风险和流动性管理功能。中长期来看,出于降低成本和贸易便利的需要,贸易商将有动力在境外采购端寻找更多可直接接受人民币的交易对手,减少后端的汇兑和风险对冲成本,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伙伴网络,帮助人民币触及并渗透更多的境外终端市场,有效提升人民币全球清算份额。
4.推动供应链源头方加速向人民币结算转变。在大宗商品领域,现有的国际大型贸易商在跨境交易中,部分使用人民币的特定需求是存在的,但作为成规模且稳定的人民币对手方短期内尚不现实。系统性地培育人民币交易对手方,主要还是要依靠初级产品的供应源头方,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强,但本币一直不稳定,从实际业务接触看,在当前地缘政治变化和美元加息周期难以长期持续的影响下,使其完全颠覆以美元作为硬通货的贸易体系虽比较困难,但尝试通过有效的平台机制流程,常态化地实现部分现有贸易改用人民币结算,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种贸易结算多元化的尝试未来将有效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降低其对美元的依赖,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意愿,应抓住当前有利的地缘政治周期窗口,积极加速推进。
5.基于贸易数字化闭环为境外客户使用人民币开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提供便利。依托国内较成熟的数字化体系,如能与各垂直细分行业的跨境电商和供应链公司等贸易服务机构合作,通过打造与大宗商品贸易进口相关联的闭环账户体系,帮助境外客户实现直接使用贸易结算获得的人民币购买境内商品或进行服务贸易结算,可有效降低汇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增加境外客户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和动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根本的应用场景和商业驱动。
6.以贸易带动人民币定价资产的跨境投融资。对于从事真实贸易的目标市场主体而言,往往存在初级产品出口与一般贸易、服务贸易采购在时间和金额上的错配,衍生出大量实际的流动性管理需求。可投资且具备良好流动性的人民币定价资产,将有效满足贸易主体短期流动性管理和中长期资产组合配置需求,通过投资人民币资产获得的绝对收益部分可对冲贸易模式切换带来的潜在机会成本。目前境外合格投资者通过QFII和RQFII有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的渠道,但主要是面向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和跨国资本,亟需扩大范围,提供更多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定向准入,真正服务从事基础贸易的市场主体,为其真实的流动性管理和投融资需求提供可操作、可触达的解决方案和产品选择。
7.提供更多以数字化仓单为代表的人民币底层资产供给。中国实体产业基础带来的现货贸易体量伴随产生大量底层实物资产,但银行普遍视其为场外非标品,不能作为合格抵押物进行融通。通过标准现货数字化仓单体系,能规模形成基于真实贸易并满足金融风控要求的标准化资产,如仓单收益权ABS创新产品,配合人民币结算计价和跨境投融资通道,可为香港及内地金融市场批量提供优质安全、流动性高的人民币底层资产,进一步提升离岸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和持有意愿。
8.重构以人民币为基础的产业经济循环体系。基于跨境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及配套服务体系的搭建,联合各垂直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重新构建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将人民币的使用场景逐步从贸易领域拓展至募资、研发、制造、物流、运营、服务、保险等产业链价值链全流程各项环节,未来才能真正形成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全球产业链新规则和新秩序。
三、依托国家级现货平台打造全新贸易形态和产业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落地场景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需要撬动的支点。一个规范统一、真正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和具备国际化特征的国家级现货交易平台,是现阶段打造人民币结算枢纽的最佳载体,能够真正承载现货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效支撑。
作为面向全市场开放的中立的基础设施,现货交易平台坚持参与商均为产业链实体贸易商和专业机构,坚持服务实体企业的宗旨,所有交易均面向实物交收,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与一般的产业电商只是简单的信息撮合平台不同,现货交易平台不涉及行业利益,作为严格的各方均能接受的中立第三方,拥有全套的交易执行和履约保障,还可通过有效的科技手段将非标形态的商品现货转变为标准化的仓单,并在货物真实性、贸易有效性和货权追溯等方面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1.依托现货平台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跨境贸易成本。为企业提供集约化的供销产存一体化线上平台,打破传统线下点对点交易模式,使贸易主体获得一站式线上交易、结算、交收的服务,并统一整合仓储、物流、质检、金融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有效降低产业客户的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现货平台还能够与海关、税务、外管等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作为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依据,确保交易信息可追溯和有效监管。
2.降低准入门槛,培育和赋能新的参与主体,改变原有市场结构和贸易链条。在大宗交易和跨境交易中,信用风险往往是最突出的风险,陌生对手在线下很难直接达成交易。依托第三方现货平台基础设施,将传统贸易由线下搬至线上,通过严格的全球KYC客户准入机制、平台保证金制度以及各种履约保障机制,能帮助买卖双方有效扩大对手范围,突破原有的白名单限制,为以人民币结算为特征的新型贸易链条的形成创造条件。现货市场活跃的多对多交易,也能够产生基于真实交易、反映供求基本面的现货价格基准,为我国争夺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权提供有力支撑。
3.带动贸易和产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全球产业和贸易格局变革。依托现货平台推动跨境商品人民币结算,将为全球范围新一代物理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契机。贸易数字化为基础设施的更深层次革新提供了机遇,将为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带来可能,通过建设“海运提单-保税仓单-境内仓单”一体化的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为境内外企业提供结算支付与贸易融资相结合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和持续的内生性商业驱动,并通过与特定离岸市场互联互通输出人民币现货基准价格的影响力。
4.依托规范透明、具备公信力的现货平台打造境内外认可的人民币底层资产。依托科技应用和现货交易平台提供的登记、认证、确权服务,打造行业认可的全国性数字化仓单体系,能规范商品现货数字物权标准,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核心风控基础设施。利用底层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对底层货物安全与仓单的真实映射关系进行管理,可最大程度缓释仓单的货权风险,并利用“保险”和“保购”,解决仓单安全性的尾端风险和金融机构对仓单处置的风控需求。由此可覆盖范围更广的底层资产标的,将传统商品现货资产转变为具备交易及融资属性的标准化数字仓单资产,为境内外市场提供一大批安全性好、流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以人民币计价的可投资资产。
人民币国际化是复杂的系统性博弈过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当前的国际环境迫切需要破局既有的全球贸易体系格局,以“田忌赛马”式的思维实现换道超车。从贸易端入手,能够体现中国实体产业和统一市场的巨大体量优势,也能充分发挥这些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创新优势。依托具备公信力且技术成熟的国家级现货市场,用市场化、商业化的手段统筹打造全新的以人民币结算为基础的贸易形态和产业体系,能够形成人民币跨境闭环使用的商业生态,并为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人民币底层资产,进而形成建立在业务场景和商业逻辑之上的持续自我驱动。最终这一路径也将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规则重塑,真正体现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化,还是新发展格局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现阶段都已经到了较好的时间窗口,具备加速推进人民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时代的征程需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作为长期的国家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任重道远,只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必将能够稳步地达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