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资讯

如何做好舆情研判工作

发布时间:2022-12-06
来源:本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舆情研判工作?

什么是舆情研判?

舆情研判可划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的研判。外部研判是指针对社会舆情的研判,从意识形态和事件发展两个层面展开:从意识形态层面而论,舆情研判是对社会舆情内涵的公众情绪、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的分析;就事件发展层面而言,舆情研判就是对某一具体舆情事件发展进程的预测,通过两个层面分析的结合,来研判舆情事件产生的根由、发展变化的趋势,评估可能出现的结果和造成的影响。内部研判是指对行政部门舆情应对能力的研判,包括对应对资源、应对措施和应对成效的研判。在面对舆情危机时,行政部门首先要研判自身应对舆情可以调动的资源有哪些,统筹自身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行政权限的配置,通盘考量可协调配合的其他部门与媒体资源,通晓己之所长所短、内外优劣;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研判的结果,研判应当在何时于何种平台之上,针对性采取何种方式的应对举措;同时,预估应对举措的成效,并在采取应对举措后及时研判公众与媒体的反响和回馈,根据研判结果适时调整应对方略,制定下一步应对举措。

舆情研判的内容是什么?

做好舆情研判工作首先要明确研判的内容,简而言之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部分,无论外部研判和内部研判都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外部研判中,定量分析是依据舆情事件的平台数据对舆情序时发展趋势的量化分析,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舆情纵深发展态势的具象化分析。在内部研判中,定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做好舆情应对资源的管理台账,本部门本系统在应对舆情时有多少可运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权限范围内有多少可联通协调的外机关与媒体资源,在部门主要业务的垂直领域内拥有多少官方账号和平台资源,这些资源的硬性约束决定了本部门可以应对的舆情压力的上限及可调动力量的边界,进而决定了应对舆情可采用的方式方法。

如何开展舆情研判工作?

做好舆情研判工作,重在制度化建设。舆情研判并非凭空再造一个研判部门,而是扎根于数据支撑、信息支撑、组织支撑和流程支撑的行政“肌体”上的决策“神经系统”,舆情研判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就是“肌体”能够支撑起“神经系统”的运转。一要强化数据支撑,做好舆情应对的预案建设,建立健全舆情事件的分级分类制度,完善舆情的监测机制。二要强化信息支撑,积极打破沟通壁垒,建设坦诚而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明确信息沟通与发布的载体和渠道,不断丰富沟通工具的应用场景,不断加大与公众的互动力度,加强干部媒介素养培养和媒介运用实践力度,提升融媒体时代信息汇集与分析的能力。三要强化组织支撑,对舆情应对组织进行专业化和扁平化建设,提升舆情决策层级,减少从决策到执行的中间环节,加强对决策制定与执行的监督考评力度,保障研判工作的高效、专业,确保研判对策的落实执行。四要强化流程支撑,构建从监测、响应到预警、应对再到考评、总结的完整闭环流程,实现对舆情事件生命周期和舆情应对工作的全方位覆盖,确保研判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通过强化四个支撑,可使舆情研判工作以数据和信息为依据,以组织和流程为依托,真正发挥制度建设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做好舆情研判工作,关键在常态化运行。开展好舆情研判工作,一方面要把研判工作贯穿流程首尾,在监测环节发现舆情信号就要研判舆情的发展趋势和态势,决定是否需要采取预警响应;在应对环节根据数据和信息的定量定性分析就要研判后续的发展趋势与态势,决定可采取的应对策略、措施和可能取得的成效;在总结环节应根据公众反响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应对的整体质效和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应受奖惩进行研判,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另一方面要把舆情应对的组织建设成常态化自主搜索监测舆情信号、自主研判采取应对举措的任务自驱动型组织,保障研判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以制度化建设支持常态化运行,保障舆情研判工作分析有据、执行有依、落实有力,进而让舆情研判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舆情研判的成果应该如何运用?

舆情研判成果主要用于应对和考评两个层面。在应对层面,做到实时研判、事事研判,依据研判成果采取具体应对策略和举措,未经研判不乱作为。在考评层面,既要对应对行为本身进行监督检查,研判其合法性与合理性;又要对涉事单位、人员和行为进行追溯审查,研判责任的归属与分配;还要对舆情事件的结果与反响进行追踪分析,研判应对质效,从而为应对行为决策、责任追究、绩效考评和制度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