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资讯

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1
来源:本站

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2024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提高到近30%,133家中国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有57家,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制造业发展仍面临挑战。本期深度报道将作剖析,展望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2024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继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当前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占全球制造业比重提高到近30%,但仍面临挑战,如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程度不够、制造业面临的技术和设备阻断风险有所上升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产业优势更好地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底座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同时,要给科技企业投入更多资源,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制造业综合实力

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6.2%,自2010年以来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制造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张昕嫱表示。

  “2024年制造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133家中国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57家。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有375家,居全球第二。”张昕嫱说,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

  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张昕嫱给出一组数据:目前,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9%、80.1%,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当前我国制造业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期攻坚期,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副主任王利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首先,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速持续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发展迅猛,2024年以来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

  其次,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速度加快,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加速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态势越发凸显,制造业节能降碳进程加速,伴随着“两新”政策深入实施,制造业设备更新速度加快,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进程呈现加快态势。

  再次,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制造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制度环境优化,制造业在开放创新中不断锻造竞争新优势。

制造业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新赛道不断涌现,各国都在进行前瞻性谋划和布局,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科技创新合作的外部环境复杂,制造业发展面临挑战。

  王利伟表示,外部环境复杂性对制造业发展带来挑战,部分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对外依赖度较高,受外部环境多变、摩擦增多的复杂性影响,制造业面临的技术和设备阻断风险有所上升,制造业出口市场变数有所增加。制造业内循环仍有一些堵点需要关注。产业之间融合、企业之间协作、区域之间配套存在不同程度的堵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较少,不利于畅通制造业内循环。另外,约束条件增加,部分制造业发展在建设用地指标、环保指标、技工人才等要素供给方面面临不同程度的约束。

  “尽管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提升,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程度不够,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发挥,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亟待提升。”张昕嫱表示,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39%,如果扩大到全部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更低。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39.6%)低于日本(53%)等国的水平。缺乏有效的中试环节和产业化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中介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而且,“独角兽”企业增速正趋于放缓。张昕嫱说:“2020年至2024年间,美国‘独角兽’企业增加了470家,中国仅增加了113家。”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两难困境,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传统产业增长乏力。”张昕嫱分析,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钢铁、水泥、建筑用平板玻璃等需求进入下行区间,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高,如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2023年不足60%,全行业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部分地方政府对自身比较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寄希望于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部分产业显现出重复布局的现象。

  产业发展方式深度转型仍不足。张昕嫱分析,从智能化转型看,部分传统企业已通过较为固定的生产、销售、运营和管理模式,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表现出“路径依赖”,缺乏充足的数字化转型动机。部分企业或对数字化工厂持怀疑态度,或因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开展数字化转型。从绿色化转型看,我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普遍面临“颠覆性技术突破不够、已突破技术应用不快”的局面,部分产业绿色产能占比偏低,高碳排传统产业、中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资金压力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面临瓶颈。

  区域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张昕嫱指出,我国南北差距扩大。经济增长“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南升北降”。2023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6.9%,比2012年下降5.9个百分点。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北方地区,表明南北方经济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受宏观经济下行、产业升级滞后、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的不足5%。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较快但总量偏小。2023年西部地区有7个省份经济增速跑赢全国,但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仅为16.9%,仍然偏低。

  张昕嫱还指出,生产要素的提升空间还很大。高素质、创新型和具备跨领域知识的人才相对短缺。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不足,限制了人才在不同领域和区域的优化配置。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金融体系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数据要素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存在隐患,数据流通和共享机制不健全。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供应与需求不匹配,影响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效率。

应给高技术制造业企业

提供更多动力

  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高技术制造业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世界制造业大国也在加快科技研发,希望推动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表示,美国支持高科技重资产企业的一些做法值得关注。美国从2017年就开始对高科技重资产企业实行大幅度减税。如果跨国公司在海外赚到利润,再汇回美国,就减税60%至80%,这些跨国公司2018年三个季度汇回美国的税后利润达6000亿美元,公司用4000亿美元回购股票,2000亿美元投入研发。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看到股东在回购股票,就对市场更有信心。公司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才出现了像英伟达那样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

  许善达说,除了减税,美国还给中小科技企业投入资源,如果确定企业会对技术有很大提升,就会投入资金。政府还有一种对企业提供资源的方式,就是政府认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基础可以创新开发出一种政府需要的高科技产品,不等企业开发成功就下订单。为了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美国在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时候,还计算资本利润率,他们认为投入的货币资本能够获得10%的回报就已经不错了,对资本利润率超过10%的企业无形资产,包括技术、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获得的利润,免征企业所得税。

  王利伟认为,我国应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优化创新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增强政策协同性,给制造业企业吃下“定心丸”,提振制造业企业发展信心。同时,加强要素保障,建立要素协同供给机制,多措并举缓解制造业发展在用地、用能、用人、用钱等要素方面的约束。在此基础上,支持企业开放合作,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鼓励具有优势地位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加大海外战略布局力度,提升国际竞争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将进一步融合

  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有哪些?如何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将进一步融合。”张昕嫱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各国纷纷强化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和新一轮竞争主动权。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切实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主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将产业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底座上。

  在张昕嫱看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将实现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支点。当前,受新冠疫情“疤痕效应”等影响,有效需求不足、传统需求见顶,部分产业甚至面临产能过剩风险,需要通过数字经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带动新的消费需求。要把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梯度开展“智改数转网联”,激发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发挥实体经济超大应用场景的“倍增效应”,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新旧动能转换将加快推进。”张昕嫱表示,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动能新赛道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将进一步加速。一方面,需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以及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模式创新,打造规模、技术、质量品牌兼具的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