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黄承伟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
乡村振兴是持续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必然要求
防止规模性返贫和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两大底线任务,现阶段共同富裕的基础就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防范粮食安全风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守好“底线”和持续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在内涵、目标、方向等方面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共同富裕的根本性标志是发展差距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是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必然要求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为此,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央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确定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中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着重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方面,通过稳政策、防返贫、固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聚焦改善脱贫地区特别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中央层面出台了33项衔接政策,保持了主要政策总体稳定,奠定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的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工作顺利推进。只有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不断提升生活水平,逐步融入发展主流,共同富裕才有了稳固的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食,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这一重要论述表明,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必须守住的“底线”。202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首先要保持粮食面积的基本稳定,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生产要素和体制机制两个方面着力,持续挖掘增产潜力。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种业振兴行动,逐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同时,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责任,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粮食安全,这就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乡村振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乡村振兴在充分挖掘农村内需空间、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突破城乡之间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等方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挖掘农村巨大的内需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广大农村的基础条件与乡村现代化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差距,这为乡村发展投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从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转变,在消费方式上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消费转变,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农村消费潜力的逐渐释放,为我国经济进行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从实现路径来看,为了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进一步扩大乡村投资需求,为双循环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推进乡村振兴,助力6亿左右农民增收,可大幅释放乡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乡村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农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空间的挖掘和释放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稳定持久的推力。
乡村振兴有利于更好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巨大的空间前景。十八大以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推动下,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融合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新型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获得快速发展,较大程度激发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活力,提升了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振兴通过农业科技装备的强化和智慧农业的建设,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稳住农业基本盘。通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以及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高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经营的效率,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动能。
乡村振兴有利于突破城乡之间多方面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在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3.03降至2020年的2.56,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成为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阻力。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期的分割状态,使得城乡之间一系列要素的自由平等流动存在较大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双重阻滞,而且难以短时间内消除,成为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更深层阻力。乡村振兴作为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通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为城乡之间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奠定坚实基础,为新发展格局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城乡之间的互促互补、相得益彰、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是缩小发展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突出矛盾体现在群体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绝对不能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的道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资源要素配置向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格局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辅相成,统筹乡村城镇两个大局,缓解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之间的矛盾,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撑。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优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留住居民,吸引投资,激发农村发展内在活力,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一过程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中的一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达到的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深化土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让农民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实现“城市进得了,农村回得去”,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乡村振兴将有效衔接就业帮扶,更加关注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以积极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助力实现农民高质量就业。完善乡村创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总体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在数量、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诸如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以及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上差距明显,进而深化了城乡居民在各方面的差距,成为人们不愿意当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再如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等。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之路,就是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把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主要手段,探寻并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和特色资源的潜能,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数量和比重,各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要努力向农村延伸,让整个农业农村都充满发展活力。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以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三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增进社会团结,促进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团结基础。
乡村振兴是走共同富裕道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探索
我国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把“三农”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破题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这是人类国家现代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探索和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可以说,在乡村全面振兴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呈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前景的重要彰显。
乡村振兴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总结和结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其中,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构成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促进政治文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而做出的有力回应,目的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三农”发展水平,对推动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由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而共同富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乡村振兴促进精神文明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重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保证作用。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把聚集和激发起来的全民族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乡村振兴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农民群众的同时,着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充分挖掘文化价值繁荣文化产业,提升文化附加值;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充分呈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人类发展形态。
乡村振兴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社会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就是农民生活富裕美好,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只有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才可能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
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乡村振兴以生态文明为指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准确认识。乡村振兴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同时,必然推动农村能源结构的加快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带来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加快向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条融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于一体的绿色发展道路,正是共同富裕道路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