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模式,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解码方兴未艾的人文经济新实践?如何理解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推动人文经济学学理建构,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以下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的具体回答。
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早在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就深刻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如何理解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魏鹏举:基于对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我认为如今凝练出的人文经济学命题,有着深厚的学理思辨内涵和广泛的实践经验基础,至少内含着四个重要范畴:人文与经济价值交互的哲理范畴、文化与经济发展历史的经验范畴、文化经济化的产业增长范畴以及经济文化化的人文转向范畴。首先,人文与经济的价值交互关系的哲学性探讨是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核。中国自春秋诸子百家时期就有关于义利之辨的经典争论,儒家强调以义为先、义利兼顾,道家追求弃圣绝智、自然无为的社会状态,当然也有所谓“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学派以及崇尚超功利、兼爱的墨家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亚当·斯密等,人文道德与利益算计的思辨也是一以贯之的基础性价值议题。其次,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是否有正向激励的论证是历史与社会学等学术领域的热点话题,这是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价值,欧洲学者认为基督教的文化传统培育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而东亚的一些政治家提出亚洲价值观来解释东亚经济增长奇迹。其三,随着现代市场经济文化产业日益成为许多后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经济化催生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内容产业等众多衍生产业概念。其四,经济发展的动能和绩效日益泛人文化,突出超越经济本身算计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质量,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产品服务更强调情感价值,区域发展乃至全球治理更突出包容性、绿色、共同富裕等人类总体价值。
问:从“盛唐密盒”出圈点燃西安文旅经济,到苏州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双面绣”城市气质;从上海着力做大做强软实力“加速器”,到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文化的“双轮驱动”……当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经济新形态在全国各地涌现。如何看待文化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魏鹏举: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理论上是内生关系,在实践上是伴生现象。文化发展在广义上是包含着经济发展的,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人类的所有创造力的对象化表征其实就是经济发展,因此,作为人类创造成就的文化必然包含着经济意义上的成就。从人类发展历史的大视野来看,凡是文化繁荣文明鼎盛的特定时期或特定区域,总体上相应地经济也是繁荣和发达的,这同样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创造总值和精神财富的累积总量。文化繁荣意味着人文的活力与魅力,这不仅形成人口的繁庶和人才的集聚,也带动经贸活动的丰富和活跃,而经济增长繁荣又会形成对文化发展、人口繁衍、文明交流的正向激励和促进。自觉推进人文经济的发展,就是要充分重视文化与经济的内生价值互动机制,不要把发展文化和发展经济割裂,尤其不可将二者对立起来,尤其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来看,富有历史人文精神的经济才是真正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同样,有着高质量经济发展保障的文化传承发展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愿景蓝图。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共生互促,这是人文经济的现实价值,文化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国潮”不仅是文化消费现象,也是国民经济综合增长的潮流动能。
主持人:与西方经济学的抽象数据模型相比,人文经济视角更突出人的重要性。人文经济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即发展为了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理解人文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吸纳与超越?
魏鹏举:人文经济学的理念与范式其实是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初心回归。经济学这个基本学科概念是出自西方的知识传统的,最初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专注的经济学源头,人与财富的问题是其核心。所谓“西方经济学”则是一个特定的科学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范畴,诚然作为一个概括性的学术范畴,其理论体系构成已经颇为丰富多样,但总体上的特征是更推崇精细的科学化量化分析与模型建构,将欧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作为经验基础和实践目标。西方经济学的数理化追求本身并不是问题,而为了满足数理化忽略人文价值考量才是其最大的偏颇,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执着使其学术视野往往对其他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轻视或偏见。如果回归我们的传统,人是经济发展的起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始终绵延焕新的人文经济理念,孔子“庶富教”的主张就是典型代表。我们的人文经济学有着深厚的东西方人类经济发展研究基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济实践及发展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并重新阐发的中国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话语体系与学科建构。
问: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文经济学的提出如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理研究,赋能人文经济发展?
魏鹏举:“中国模式”在何种意义上是有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类型?这种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稳定与普适性?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本问题,而人文经济学命题就是要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作自觉的话语建构和自信的学理研究。深化人文经济学的研究,首先要梳理当代具体实践的“中国模式”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还要将“中国模式”放在具有显著连续性的“中国道路”历史传承发展系统中,探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与内生动能;进而回归到中国发展道路的人本主义总体特征与基本导向,“人文化成”和平发展观等实质性内涵的系统分析与研究阐发。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人文经济学作为系统性分析总结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历史与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创新,特别需要专门学科体系和相应的人才队伍支撑,这是建立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