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前20大商业银行之一的硅谷银行倒闭了。这件事是否会引发全球金融地震尚有待观察,但它对中国未来科技投资的借鉴意义却显而易见。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宣布倒闭,这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美国历史上第一大倒闭银行是2008年破产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这件事正在美国引发连锁反应。硅谷银行倒闭两天后,纽约州金融监管机构“基于系统性风险”关闭了总部位于纽约的标志银行。接下来美国第一共和银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在周一股市开盘后纷纷股价大跌。
硅谷银行
美国总统拜登不得不紧急发表讲话安抚人心,他说美国人可以相信银行体系是安全的。硅谷银行事件不仅在美国蔓延,甚至已经对全球金融产生影响。法国兴业银行、巴黎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本周股市开盘后同样大幅下跌。英国政府正在努力促成中东买家收购硅谷银行英国附属公司,以减少英国科技企业的损失。多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为安抚投资人,近日披露了自己在硅谷银行的存款及占比,表示当前事态对公司影响很小。美国财长耶伦近日在面对《面向美国》节目主持人咄咄逼人的追问时,解释说:“硅谷银行的问题是由于美方处于更高的利率环境,银行所持债券等金融资产市价不断下跌所致,银行问题的核心不是科技行业的问题。”
首先,硅谷银行并没有像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金融机构那样,把大量的钱贷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买房人。它只是买了大量美国国债,要知道国债被称为“最安全的资产”,低风险、低收益,仅仅因为债券价格下跌就造成一家银行倒闭?似乎有些牵强。此外,耶伦特别强调银行问题和科技行业无关,好像恰恰说明很多人都觉得二者是有关联的。硅谷银行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初衷是服务初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硅谷银行自始至终,很好地践行了这个宗旨。目前该行与美国近一半的风险投资机构所支持的科技企业有合作,存款客户基本都是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的初创科技公司。新冠疫情爆发后,随着美联储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市场流动性变得充裕,大量资金开始投向科技企业。科技企业融资不断增长,存到硅谷银行里的钱也越来越多。2019年到2022年初,硅谷银行的存款从618亿美元大幅上涨至近2000亿美元。由于此时科技公司并不缺钱,对贷款的需求不强烈,所以硅谷银行虽然存款越来越多,却贷不出去。于是该行只能将大量存款用于购买国债和有抵押支持债券,占比高达57%。接下来就是美国财长耶伦所说的,央行加息,债券价格下跌,硅谷银行抛售了210亿美元的债券,损失了18亿美元。仅18亿美元,能让美国前20大的商业银行倒闭?显然债券贬值只是表面原因。来看看深层次的原因。从2022年开始,受美国货币紧缩政策等众多因素影响,美国投资人对科技领域的投资热情大幅下降,科技企业融资越来越难。初创的科技企业大多盈利能力不足,它们大多处于研发、“打基础”的“烧钱”阶段。企业大多没有收入,或者是亏损。当这些缺乏盈利能力的公司融资中断时,就需要大量提取银行存款,以维持日常运营。这时银行存款的总额自然就会减少。再加上如今全球经济下行,科技企业大裁员,需要支付大笔遣散费,提取银行存款的速度就更是快速增长,银行存款的总额进一步快速减少。目前媒体已披露的几家在硅谷银行有存款的科技公司:元宇宙公司Roblox、智能视觉公司安霸(Ambarella)长期亏损,流媒体服务商Roku正在裁员、加密货币贷款商BlockFi已经破产……从银行存款变化看,2022年初到年末,硅谷银行的存款从2000亿美元减少到1731亿美元,整整减少了200多亿美元。这200多亿美元非同小可,硅谷银行平时准备的现金也只有100多亿美元。而且这种存款减少的势头还在加快。为了应对存款大量被提取,硅谷银行只得提前抛售部分未到期的债券,并准备通过发行股票,再募集资金。让银行管理者没想到的是,这些消息对银行客户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缺乏盈利能力、又融不到资的初创科技公司,对存款银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异常敏感,因为一旦存款取不出来,意味着公司将立刻处在破产的边缘。当硅谷银行发出销售债券受损的公告后,第二天(3月9日),银行客户们就立刻开始集中提取存款,一天之内总共要提取420亿美元的存款,整整占了该行存款总额的四分之一。我们知道即便是经营健康的银行,当突然被大量客户挤兑时,也可能瞬间倒闭。可以说,硅谷银行成也是科技企业,败也是科技企业。过热的科技投资引发的泡沫让它走向末路。科技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投资必不可少,但硅谷银行事件让我们看到,科技投资不仅对投资人来说是有风险的,而且对国家金融稳定而言也存在隐患。那么我们国家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越来越重视科技投资。何为精准,我们都知道科技项目必须有价值,对企业来说,新技术要能提高生产力;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新技术要能方便生活、能带来更好的娱乐体验。除了从技术角度看要具备以上条件外,从商业角度讲,科技投资项目还必须具备可以预期的盈利能力。要判断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注意考量项目所在市场的竞争程度。如果是在竞争激烈,或者是“赢家通吃”的领域,科技投资就需要特别谨慎。硅谷银行的客户中,很多都是处在这类领域,加密货币、机器视觉、元宇宙、流媒体……这些领域要么是竞争激烈、要么是商业模式模糊、要么是科技巨头碾压一切,中小企业很难盈利。在这方面,我国科技企业历史上也吃过很多教训。比如2000年,在工信部支持下,中科院软件所和上海联创共同出资成立了中科红旗公司,开发国产“红旗Linux”操作系统。红旗Linux开始时还能偶露峥嵘,但最终还是无法和微软这样的巨头竞争,无法构建丰富的软件生态。公司于2014年解散。
当前受地缘政治影响,我国在硬科技领域亟待取得突破。同时我国在科技投资与科技研发上,政府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意味着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在科技项目的审核上更需要谨慎、小心。不久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涉及科技部的多项改革,将为中国未来科技项目的精准评审助力。机构改革之后,科技项目评审将归口到工信部、农业部、卫健委等部委。很多专家指出,这样评审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同时科技部不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后,不仅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去监督、检查和评估科研项目的成果,还能更加聚焦重大科研专项的统筹。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未来我国职能部门对于科技项目的评审工作,还必须加强商业操作性的评估。要重视对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研究,避免政府、投资人投入了大量金钱后,研究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却无人买单。在如今的全球技术分工条件下,一个国家很难在一条产业链的全部环节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实一个国家只要能在关键节点取得技术优势,就能掌握全球产业分工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在国际科技巨头的身影笼罩不到的地方寻找科技突破点,要努力在激烈厮杀的红海市场之外,寻找蓝海市场。如今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实,创新是个复杂的战略问题,资源要投放到哪个细分的赛道,在哪里能实现超越而非跟跑,是一件需要长远谋划的事情